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0 -> 宁夏林草 -> 文字头条
海原|端上“生态碗” 吃起“绿色饭”
2025-08-21 22:55:09   
2025-08-21 22:55:09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客户端

提起“西海固”,那是一个曾让无数人既揪心又刻骨的名字。海原,这片深嵌于其中的土地,更是艰辛岁月的亲历者——“天上沙尘扬、地上枯草跑、田里秧苗稀、吃穿全靠雨”的歌谣,曾是它挥之不去的苍白注脚。

然而,时光的笔墨重绘了山河。如今的海原,山峦披上了绿绸,溪流变得清澈透亮,不仅甩掉了贫困的“穷帽子”,更是稳稳地端起了“生态碗”,吃上了香喷喷的“绿色饭”。

初秋时节,穿行于海原县的山峁沟壑之间,仿佛步入一幅巨大的生态画卷:层叠的梯田如大地的琴弦,环绕山间;成片的梨树、杏树郁郁葱葱,连成绿海。昔日的黄土荒坡,如今每一寸肌理都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。这漫山遍野的绿意,正是海原人数十年如一日,在水土流失治理道路上挥洒汗水结出的硕果。

图片

山水相依的关桥乡方堡村。

“我们方堡,现在可是大变样了。”关桥乡方堡村党支部书记方鸿语气中洋溢着自豪,如今香水梨产业、林下经济、乡村旅游都发展起来了。

作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,方堡生态清洁小流域探索出一条治山理水的系统之路——它将水土治理、水系整治、污染防控一体推进,精心编织起一张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的生命之网。如今,这里水土保持率高达74.64%,林草覆盖率跃升至80.75%,一个融休闲采摘、康养旅游、特色产业于一体的关桥梨花小镇已破茧成蝶。

“梯田固住了土、留住了水,果树越长越旺。”方鸿说。村子通过“产业支撑旅游,旅游反哺产业”的模式,年产值突破了千万元,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,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创业,加之生态旅游的兴起,不仅带火了当地农家乐和民宿,也让香水梨加工、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焕发活力。

图片

关桥梨花小镇。

好生态,自带“身价”。海原不断优化这份珍贵的绿色供给,执着探索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。

雨初霁,史店乡田拐村的红梅杏基地云雾轻绕,绿意氤氲。沿七彩步道漫步,宛若画中游。依托这方好山水,田拐村巧打“生态牌”:春赏花、夏摘果、秋观叶,林下还养殖着珍珠鸡,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,为乡亲们开拓了新的增收门路。“我们这曾经无人问津,如今漫山遍野的红梅杏成了网红打卡地。前几天还有外国旅游团来参观。”田拐村村民王志翔笑着说,红梅杏不仅带来了旅游的人气,还成了大伙儿的致富“金果果”,收入比之前翻了3倍多。

图片

海原昔日的黄土荒坡,如今每一寸肌理都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。

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,海原以“山水林田路村”综合治理为笔,描绘出巨变的画卷。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1平方公里,建成大中型淤地坝60座,完成34座病险坝的除险加固,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4.11%。一条从“黄”到“绿”再到“富”的转型之路,在脚下清晰延伸,并因此荣获3项国家级表彰及4项自治区级荣誉,写下生态逆袭的生动篇章。

【编辑】:张剑平
【责任编辑】:任岚